揭秘大学招生办的日常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617发表于2017-04-17

[摘要] 相比一流大学在录取方面的挑剔,更多高校面对的是高等教育领域耳熟能详的词汇:“生源危机”。经济疲软、学费增长、经费下降等问题不断削弱高校的生命力,这让高校在生源竞争中更为迫切,落在招生办公室头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招生办的日常:回答 倾听 微笑

天亮前起床,敲响高中教室的大门,在高校招生展会上分发小册子,在站台上铺好本校的标志,接家长的电话,回学生的邮件,研究招生数据,策划校园开放日,准备演讲词。

回答问题,倾听,微笑。

这些还不能囊括招生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的全部。

“在招生的大海里,我们就像是鲨鱼。停下来,就死去。”美国三一学院招生助理苏菲·H.霍华德如是形容招生工作。24岁的霍华德有着招生官的典型特征:为人热忱,善于思考,讲话生动活泼。性情乐观阳光,能从每一个人身上看到优点。每天跑5所高中进行宣讲,晚上参加会议和招生社交活动,频繁出差,除了快餐,吃不上一顿好饭。

霍华德和“霍华德们”的奔波是有原因的:潜在生源最终走进了哪所大学,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命运,家长和学生手中握有选择权,招生人员的任务就是争取他们手里的选票。

对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而言,招生工作的压力主要来自申请数量的增长。该校招生办公室本科招生主任科克·布伦南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每年申请数量约为13000份,录取比例约为70%。那时布伦南整天看申请人的成绩和高中课程,阅读他们写的文书,不用太费劲就能决定谁会被录取谁会被拒绝。而现在申请2016年秋季入学的人数高达54000人,申请人来自世界各地。录取比例则降至17%左右。目前南加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共有40人负责招生与阅读申请材料。哪怕时间紧张,也需要几千小时才能看完申请材料。在录取愈加严苛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录取申请人需要一再斟酌。

新闻链接

2016年6月1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6高招调查报告》,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人,较2014年增加3万人。报告分析未来高考报名人数将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然而,无论是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还是上涨,各地高校招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国外高校强有力的竞争、生源外流加剧,中国高校内外交困,提高自身质量与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在专家看来,始终持续的生源危机尚未直接触及高校的“质量意识”,“千校一面”的现状还普遍存在,仅从专业看,很多地方高校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新华网,2016-06-01)

招生办公室的顶梁柱是招生办公室主任。然而这一似乎让人眼红的位置却被比作校园里最烫屁股的职位。2016年9月,《高等教育内参》联合盖洛普对339位高校招生办主任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截止到2016年5月1日,仅有37%的招生办主任表示完成了2016年秋季的招生目标,其中公立院校完成指标的仅有29%。54%的招生办主任对于完成新生注册指标感到非常忧虑,这一比例比2015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

招生办公室主任的忧虑不难理解。其工作效果最容易被量化,注册学生人数、举办招生活动次数、参与人数……一串串数字就是招生办主任的“业绩”,也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招生办在保持传统的情况下愈加热衷于在招生活动上推陈出新,用种种贴近学生的形式吸引眼球。Facebook账号要有,Twitter要更,发图片的Instagram账号要贴,阅后即焚的Snapchat也得学着用。有学校用GoPro摄像机和谷歌眼镜直播校园开放日,就有学校制作VR版宣传视频。国内高校也曾在新媒体上玩过“美女学姐等你”、吉祥物营销,2016年还有高校玩了一把“B站弹幕招生”,等等。脑洞齐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总之,学生喜欢的一切,招生办都要懂一点,如此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然而招生办公室主任并不需要亲自上阵做这些,具体工作的落实往往由基层招生官和工作人员完成。

年轻的招生官大多刚毕业不久,在校园开放日上,学生最先见到的校方代表往往就是他们。而正是他们能把潜在生源变成申请者,最终让他们成为校园的一员。然而这份工作绝对不简单。

知乎达人王瑞恩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他曾在法学院招生办担任“学生大使”。其实这一工作就是招生办助理,每天的工作是回复咨询邮件、给被录取的学生打电话、写明信片,以及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他回忆起校园参观日时自己的忙碌,用“陪吃陪喝”来形容。美国人习惯三五成群地站着或者在小凳上吃一些水果零食,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则会借机搭讪,这是陪吃。到了晚上开放酒吧,参观的学生、家长可以免费喝酒,教授和行政人员也都赶来作陪,这是“陪喝”。不要以为校园参观只是吃吃玩玩,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尖锐,有些直接,招生人员则要见招拆招。“只有经过这么一番打破砂锅问到底,等到真决定了要来我们学校读书,那才算是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来,总比稀里糊涂看哪个专业热门哪个学校名头响就扎堆进来要好。”在开放日的两天里,招生工作人员的压力都很大,两天下来,王瑞恩的总工作时长达26小时。 如何克服“自己”? 像王瑞恩这样的刚离开校园不久的年轻人,在招生办公室人员中占比较高。詹米尔·阿布尼2012年从美国威拉姆特大学毕业,2014年又回到母校的招生办公室工作。他坦言,刚开始在招生办工作时,最迷茫之处就是自己不太清楚自己做的到底是什么。因为在招生官之外,他们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活动策划人、联络人、为家长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指导……唯有熬过这一阶段再回望,将各种碎片化的工作组合在一起时,才会理解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

阿布尼表示,参与招生工作之初,他与一些同事面对着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要求,这在招生办公室中并不鲜见。要知道,招生官的工作虽然琐碎,但这份工作并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杂工”,如何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如何从申请人的申请材料中判断是否给予录取,这些都要求招生官拿出专业素质。招生办公室往往会为新人提供系统的培训。

南加州大学会为新晋招生官提供特殊的参与式培训项目。招生官需要参加一整天的“实地考察”,去大学下设的不同学院了解不同专业和各专业想要向申请人和家长传递的信息。学校会培训招生官如何回答有关大学的各种问题,如何写商务邮件,如何去高中宣讲和拜访。

上述内容仅是培训中的冰山一角。本科招生主任布伦南每年要主办三场培训招待会,每场持续数日,帮助招生官进入角色。这一培训是为了让招生官真正懂得如何招募生源、读材料和说服录取者入读。这其中技术含量不低。培训时最需学习的就是如何衡量学生的成绩单,如何解读他们在不同领域取得的各项成就。比如一位申请人来自一所95%的毕业生都读了大学的高中,然而这所高中不提供先修课,这意味着申请人的条件到底如何?南加州大学的招生官还需要参加一个关于如何解读标准考试成绩的培训,以了解学生的成绩包含的信息。

学会了种种技能之后,招生官还需要克服的问题是“自己”。这样说或许有些拗口,然而在招生过程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招生官本人当年的SAT成绩高,就会倾向于认为SAT成绩更重要,如果招生官当年考得不好,也就会认为SAT成绩不是一个好的参考指标。所以招生官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让个人经历左右申请人的录取结果。在录取过程中,学生时常面临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况。有人被心仪学校录取而欢天喜地,也有人受到拒绝信的打击。被拒绝而痛苦的并不只是学生,也有招生官。对于很多新任招生官来说,一方面他们鼓励学生申请自己所在的学校,但另一方面,他们却要对其中一部分人说“不”,这让他们感到痛苦。在这一过程中,就要让招生官充分认识到,拒绝一位申请人并不意味着他们无学可上,他们并没有被抛弃,而是不适合这所大学。

没人在大学阶段就确定自己会进入招生办公室工作,至少在他们的职业规划中,几乎没有人想到几年之后自己会成为招生官或招生工作人员。基于此,一些新任招生官会感到彷徨,导致招生办公室中的年轻人离职率偏高。2014年全美高校招生咨询协会发布的《招生官职业路径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观点,“如果没有人干预,比如备受信任的导师或是领导,那么那些看不到职业前景或是没有摸到门道的年轻招生人员会选择换一个职业。”

招生官身上的“压力山大”,固然有职业本身造成的出差频繁、工作繁忙,同时也由于自身责任重大。一位中国某高校招生办助理引用前辈的话提点后人:如果在招生工作上懈怠了,那么最终害到的不仅仅是考生,还有同在这所学校的你。

(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