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状元VS清华魏祥:禁锢你的根本就不是阶层
[摘要] 2017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有两位考生刷屏了网络。一位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一位是被清华录取的甘肃残疾考生魏祥。
【七重活动】海量优惠券;下载APP得新人礼包;砍价活动;正版考研真题免费拿;全网视频免费畅学。。。 【活动链接】http://t.cn/RKaWd29 2017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有两位考生刷屏了网络。 一位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一位是被清华录取的甘肃残疾考生魏祥。 北京文科状元因为一段采访火了。他被采访时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中产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很多的教育资源,是很多外地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这段话说出了国内现状的一部分,但貌似被过度解读了。 好多人看到报道站出来说,哇,这孩子思考好有深度。这就是中产阶级教育观应该教出来的孩子模样。 这股热乎儿劲,还真是让人感到惊讶! 今天的讯息这么发达,随便微信爆款文章、微博、知乎玩一个就能掌握社会话题,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也如此“百花齐放”,现在其实是一个没有清晰年龄界限的社会。 就像波兹曼曾经说过的,电视让成年人的声色犬马暴露给儿童,导致童年消逝,那么智能手机的一篇篇刷屏热点,应该是让知识和思维的界限都消失了。 果然,在知乎上看到有很多人觉得这的确没什么大不了的。 北京状元说的是阶层固化,他认为自己能成为状元是因为自己的家庭环境比较好,享受教育资源多,这些让他学习时走了很多捷径。但这些并不是主要原因。 其实他隐去了自己学习时的自律、积累和努力。资源多、家庭好固然有优势,但手里有一副好牌还打烂的人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说高的阶层能带来更多的见识,殊不知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见识都是游玩。有多少人以见识为由的出游,最后都沦落成了玩物丧志? 不同的阶层代表的是权力金钱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会不会被固化,在于你把这些当成原因还是结果。 不是任何东西都是权力、金钱、地位能够带来的。 ♣2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优秀 19岁残疾考生的一封信在网上被热传。 “他请求清华大学提供一间‘陋宿’,让自己和母亲居住,方便顺利地完成学业。” 这位考生叫魏祥,来自甘肃定西,身患重度残疾,导致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父亲因患重症于2005年去世,留下母子相依为命。 今年高考取得了648分的优异成绩!并被清华大学预录! 清华招办主任在网上看到文章后,第一时间留言回复: “我校老师已经与他取得联系,为他提供一切尽可能的资助!清华不会让任何一位优秀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随后,招生办连夜写下回信,信中的要点是: 1、首先清华承认并恭喜了魏祥早已具备了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欢迎这位来自甘肃定西的残疾生。 2、确认接受这位残疾学生入学,并说以高分佳绩考入清华,就是给了妈妈一份殷殷的报恩之礼。 3、清华将妥善安排解决魏祥的后顾之忧。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也会在他录取后立刻开始资助,后续学校相关部门都会跟进落实。 4、文中多次引用名人名言,表达了对魏祥的赞赏之情。特别是文末“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那句话,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一时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再次刷爆朋友圈。 但这令人感动的“相信”有个前提,那就是你要足够优秀,才有能力去争取这一切。 因为这场柳暗花明的核心,不在于清华答复了,而在于魏祥考上了。试想,如果魏祥没有考上清华,他问谁去要这一间陋宿呢? 648高分,真的不简单。即使一个身体康健的孩子,也要坚持多年的苦读。何况这个时不时还要住院开刀,身体没有一刻不痛苦的孩子。 常人无法想象,魏祥在一次一次的手术失败中,遭遇了怎样的肉体痛苦;也不知道在家中一贫如洗还要负担高额医药费时,他与母亲一起承受了怎样的心理重担。 而这些背后的品质,都不是阶层带来的。 ♣3 真正固化的不是阶层 1、好的教育资源替代不了好的家庭教育 有一位新疆的长途货车司机,他只有小学文化,每次一出门就十多天,这种情况下怎么教育孩子? 他利用了寒暑假,带着孩子一起出车。在让孩子体验生活的同时,给他讲述种种人生道理。比如上坡时,他就说:“上坡再难,也要咬着牙冲过去,过去就是一片坦途,泄气就会回到原点。人生也是这样,关键时候就得咬紧牙冲过去。” 新疆的冬天有时零下20多摄氏度。车坏了,他就躺在地上修,手都冻得裂了口子,也坚持做下去。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既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也知道人生要有责任感支撑,要忍耐,要坚强。 这个孩子后来不但考上了研究生,而且读研期间还勤工俭学,没用家里一分钱。后来,考上了全额奖学金的博士。 2、高潜质人才的特质并是由阶层决定的 人的一些能力是在早期的体验中就形成的。一个高潜质的人才,一定会有以下六个特质: 1)高情商 高情商不仅仅是保持人际关系表面的和谐。而是能够欣赏他人,本质其实是自我接纳。 如果一个人不愿欣赏别人,而是以批判别人为乐,说明他在潜意识里认为批评他人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这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 2)理解能力 这同样和成长经历有关。如果孩子敬仰说话正式的家长,他说话就会正式,瞧不起说话正式的家长,他说话就会偏口语。 如果父亲说话正式,但他喜欢打孩子,这个孩子长大之后说话就会偏口语,因为,他的经验告诉他,说话正式的男人,都对他有敌意。基于这样的成长经历,他说话就会偏口语,甚至不着调。 3)高逆商 逆商就是情绪抗压。初级的情绪抗压是情绪的语言化,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这个能力是不可培养的。 把情绪说出来的前提是安全,如果我对你说完我的情绪之后,会被你责骂、嘲笑,那我肯定不说。小时候,父母喜欢责骂嘲笑孩子,孩子就不会对父母说自己的感受,他的逆商就比较低。 人不把情绪说出来,他的行动就由内部语言指挥,这样的人就很容易情绪化。如果他能把情绪说出来,理性也能参与情绪处理过程中,这样的人更理智、冷静、逆商高。 4)换位思考能力 影响换位思考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二是家庭成员的地位。 如果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孩子就能换位思考。如果家庭成员里人和人的地位不平等,地位高的人不会和地位低的人换位思考,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就不会换位思考。 贾宝玉为什么不愿意去考官?因为贾府里人和人的地位不平等,他父亲高高在上,可以随意打骂贾宝玉。贾宝玉对成长为成年男性是抗拒的,所以他情愿出家也不留在俗世。这是因为家庭地位不平等,导致思维不客观。 5)主观聚焦能力 往往只有小孩能主动对一切事物产生兴趣,人成年之后好奇心就会下降,或者大部分好奇心泯灭,他们只能被动关注,不能主动关注。 6)对不良情绪的控制能力 比如,一个小孩每次闹情绪,父母都恐吓说:“你再哭,再哭我揍你!”其实,这个孩子的情绪原本不强烈,他只是想吸引父母注意罢了,但父母给了他一个非常强烈的恐惧感,导致他的不良情绪被放大。 一点小小的情绪,都会引起恐惧,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情绪控制能力就会不佳。 以上几项能力都是由成长经历决定的,而非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