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次,博士读7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摘要] 更多考研复习备考资料,可进考研资料q群自行下载:576027530
这个世界,天才少有,大多数人其实都不是想象中那么聪明。然而古人云,勤能补拙,只要持续在一个领域深耕,即便是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聪慧,也能总结出相应的经验,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选择坚持。
考研3次,博士读7年
薛其坤,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并不熟悉,但是如果给大家介绍他的任职情况,你可能会肃然起敬。
中科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当然他的任职不仅仅是这些,但是这其中不论哪一个职务都是相关领域顶尖的存在,让人钦佩不已。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事,薛其坤的求学经历其实并不平坦。
薛其坤或许并不算我们心中所定义的天才,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与坚持,从而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人。相比之下,我认为他的经历更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可能被模仿或复制。
1980年,薛其坤考上了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不得不说那时候能够考上大学的都不是一般人,至少也算是各地的佼佼者。
在山东大学,薛其坤度过了4年的大学时光。在这4年里,他没有选择虚度,而是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争取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4年时间转瞬即逝,而摆在薛其坤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就业,要么继续深造。
在当时大学生极其稀有的年代,就业根本不是问题,而且还是众多企业抢着要。然而这个选择在薛其坤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他要考研深造。
然而他自己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考研经历会那么的坎坷与不易。
薛其坤累计考研3次,第一次高数只考了39分,第二次物理只考了39分,不知为何,总感觉这个39分和他有缘似的。
面对这样的考研成绩,很多人或许早已放弃,毕竟39分的成绩不能算一般,只能说较差。但是薛其坤并没有就这样认输,他始终相信事在人为,他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
第三年,他再次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不过这一次他发挥出色,成功考入了心仪的中科院物理所,开始了他的科研学术生涯。
如果说考研3次是对他的第一次考验,那么读博7年便是对他的第二次考验。我们都知道博士属于“进去容易出来难”,博士毕业门槛很高,以至于部分学子最后可能花了几年时间却依然难以毕业。
当然也有一些人比较聪慧,很早就能满足博士毕业条件,提前毕业。而薛其坤显然不属于这类人,他总共花了7年时间读博,但是让人佩服的是,他中途并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选择将就与妥协。
最终他所取得的成绩也向我们证明了他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拼命三郎”
薛其坤有一个习惯深得大家钦佩,哪怕他已经获评中科院院士,在清华大学担任要职,但他依然坚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只要是工作日,每天早上7点前就会到实验室,知道每天晚上11点之后才离开。所以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7-11院士”。
也正是薛其坤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方式,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科研学术这条路并不容易,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付出才能取得让人瞩目的成果。
诺奖级成果
2013年,对于薛其坤而言意义重大。那一年,薛其坤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世界难题,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发现经整理成论文之后,便在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一经发表便引发学术界震动,由此可见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对于薛其坤的发现给予了这样一个评价:“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由此可见该发现对于科技进步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履历耀眼
如果单纯关注薛其坤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履历十分耀眼。37岁担任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43岁当选中科院院士,51岁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58岁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期间获得的荣誉更是数不胜数,而这一切光鲜履历的背后都是他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每一个荣誉得来都不容易,但是薛其坤凭借着一股拼劲与韧劲,实现了从一个考研3次的失意青年向专业领域领头人的转变。
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并不多,但是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凭借着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我希望将来这份名单中也有你的名字。